• 1
  • 2
  • 3

标准品牌,用心服务
电话:021-64208466
传真:021-67801892-810
邮箱:info@standard-groups.com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都路4299号D幢1833号
邮编:201615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标准集团解读GB/T 39791.2-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发布时间:2023-02-06 点击次数: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损害调查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调查。

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5085(所有部分)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 5490 粮油检验 一般规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 34330 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T 12990 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 法

GB/T 13266 水质 物质对蚤类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GB/T 13267 水质 物质对淡水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GB/T 15441 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发光细菌法

GB/T 16310 船舶散装运输液体化学品危害性评价规范

GB/T 21281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GB/T 21805 化学品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GB/T 21807 化学品 鱼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阶段的短期毒性试验

GB/T 21808 化学品 鱼类延长毒性 14 天试验

GB/T 21809 化学品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GB/T 21810 化学品 鸟类日粮毒性试验

GB/T 21812 化学品 蜜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GB/T 21814 工业废水的试验方法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GB/T 21830 化学品 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

GB/T 21854 化学品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

GB/T 29763 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

GB/T 31270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GB/T 34546.2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 2 部分:海洋溢油

GB/T 39791.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1 部分:总纲

HJ 25.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 91.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493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1069 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斑马鱼卵法

HJ 710(所有部分)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 58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SN/T 3524 化学品 鱼类生殖毒性试验方法

CJ/T 150 城市供水 致突变物的测定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6 农田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789 农药残留分析样本的采样方法

NY/T 1669 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技术规范

SF/ZJD 0606001 农业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操作技术规范

SF/ZJD 0606002 司法部指定的农作物污染司法鉴定调查技术规范

LY/T 18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S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DD 2014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DZ/T 0282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

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

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

全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

全国微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生态环境损害调查 environmental damage investigation

采用科学、系统的现场踏勘、监测、观测、访谈、航拍、资料查阅等方法,搜集信息和数据,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支持的过程。

4 调查原则

4.1 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调查行为,由专业人员运用国家规定的、公认的技术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调查过程中,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样品的采集与运输、样品的分析检测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

4.2 中立性原则

调查活动不受任何部门和个人因素的干扰。参与调查工作的人员应当保持中立,不受鉴定评估委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干扰。

4.3 全面性原则

调查应力求严谨周密、不以偏概全,确保调查数据和结论能够客观反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损害情况。

4.4 及时性原则

在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发生后尽早介入,尽早开展工作,及时制定调查方案和监测计划,取得有关资料,进行环境监测,获得鉴定评估所需的数据资料。

5 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

5.1 工作内容

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包括生态环境基线调查、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生物调查、生态服务功能调查、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与费用调查、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调查。

5.2 工作程序

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两个阶段,初步调查主要开展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对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分析。初步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以现场快速检测为主,根据需要开展实验室检测。系统调查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损害开展针对性调查,为损害确认和损害量化提供支撑。

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阶段应分别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方案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调查人员应根据生态环境损害具体情况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需求,选择搜集相关信息,并制作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参见附录 B)。

调查工作结束后编写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报告编制要求参见附录 A。调查的工作程序见图 1。

图 1 调查工作程序图